当前位置:

文明创建简报第三期

编辑:redcloud 2015-03-25 11:07:24
第三期
 
会同县创建文明县城和城乡环境卫生同治工作办公室     2014年8月5日
 
 
注重管评结合,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若水镇地四方村城乡环境卫生同治工作典型材料
 
近几年来,若水镇地四方村围绕“建设美丽地四方”这一主题,按照“村级引导,以组(团)为主,村民自治”的原则,以城乡环境卫生同治工作为突破口,加大对村内生态环境的整治和垃圾收集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农村新面貌。2013年被评为全县“文明村”,2014年被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秀美村庄建设示范村”。
地四方村不等、不靠、不看,在充分调动群众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宣传引导,坚持管评结合,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一是宣传引路,营造浓厚氛围。村支两委多次召开创建专题会议和村民座谈会,上户征求村民意见。向村民发出卫生整治《倡议书》280份,农村环境卫生《公约》300份,垃圾处理宣传资料680余份,张贴标语30余条。要求村民做到“五不”: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排,杂物不乱堆,畜禽不乱养,绿化不毁坏。通过大力宣传,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追求宜居生活的愿望大幅提升,建设美丽地四方的氛围逐渐浓厚,形成了全面动员、齐抓环境卫生的良好局面。
二是党员带头,村民积极参与。将城乡环境卫生同治工作的开展列入党员十星级考核评比,经常发动党员开展义务劳动,在全村开展了多次环境卫生大清扫集中整治行动,以实际行动带动村民积极参与。3月下旬以来,村民自发邀约100多人次对溪边、田坎等卫生死角垃圾进行了清理,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三是专人保洁,清扫卫生常态化。将全村卫生区域分为3个大片,聘请了5位保洁员,定期清运和处理垃圾,定期清扫卫生,并做好宣传引导,制止群众乱倒乱放生产、生活垃圾。
四是添置设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村组环境基础设施,村支两委采取“上面跑一点,村里出一点,个人献一点”的方法,筹资15万元,新建了9口垃圾焚烧池;购置小型垃圾运输车3辆;垃圾桶30余只;维修村团便道15处;硬化排水沟12条;清理消防池2口。
五是细化责任,推行门前四包。村支两委与各农户(以女户主为主)签订了卫生整治《门前卫生四包责任书》,即:包环境卫生、包绿化维护、包村容秩序、包公共设施,要求每个家庭主妇带头革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六是加强监督,完善评比机制。成立了以各妇女组长共11位“娘子军”组成的卫生监督考评小组,每月对各农户卫生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比,评选“最清洁户”,授予流动红旗,给予小额物资(洗衣粉、香皂等)奖励;各组(团)卫生由考评小组不定期检查督促,结合群众满意度,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表扬或批评,对卫生保洁员予以现金奖罚。
通过城乡环境卫生同治工作的开展,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积极主动爱卫、护卫,形成户户争挂“流动红旗”的热潮,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效果、社会效果明显,以前随处可见的垃圾基本消除,河道、沟渠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环境卫生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群众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悄然转变,许多村民从牌桌上走出来,加入到农家书屋、广场舞、阳戏队伍行列,群众文明素养逐步形成,文明新风潜移默化,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地四方村城乡环境卫生同治工作成效显著,有三个方面的经验值得长期坚持和推广。
一是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作用。村民是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受益者,应该是工作的主体,没有村民参与,仅靠几个村干部投入是行不通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就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不但工作难以推动,还会使村民产生抵触情绪。只有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实现群众的事情自己来管、群众的事情自己来做,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抓领导、领导抓、牵住牛鼻子。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村支两委明确由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村委具体抓、党员配合抓的机制。实践证明,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推进的力度就大,取得的成效就明显。同时,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传统风俗习惯,把家庭主妇这一核心群体作为“牛鼻子”来抓,掌握她们的心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注重效果。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目的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工作要结合村情,充分考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不增加村民负担,赢得广大村民的支持配合。地四方村从抓环境卫生入手,坚持从群众意愿出发,多方筹集资金,千方百计帮助村民解决出行难、用水难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广大村民的积极支持,筹资12万元,修建了自来水工程;配合县水利部门完成了对若水河的治理,对防洪堤进行了绿化;投资7万元实施了亮化工程,安装路灯30盏;按照“房间亮化、居家净化、庭院美化、环境绿化”的“四化”标准,发动群众开展改水、改厨、改栏、改厕。
 
 
 
 
报:全体县委常委;侯桥训、粟汝平;全体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
县政协副主等县领导;省、市文明办。

发:全县各单位、乡镇。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