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会同我最牛》节目中采访“竹笔书法牛人”
会同新闻网8月13日讯(实习记者 邹露)蔡康永曾在节目里说过一句话:“好朋友是会把好东西带到我们生命里来的人,好朋友如果把一次好的机缘带到我们生命里来就一定不要拒绝。”会同新闻网微信公众号就是我的那位“好朋友”,通过它我得到了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认识了几位对我未来职业生涯有着启蒙作用的老师,心里的感激绝不会因为这次实习的截止而截止。
7月15日,因为下了很大的雨,从重庆回会同的火车晚点了6个多小时,本许诺我会在早上8点准时赶到实习,自己也没算到会出这么一事。下午到家后放下行李,便匆匆忙忙的赶往实习单位,此时在我心里已经上演了很多种版本的面试,到办公室后他们会不会刁难我?会不会责怪我一个新闻工作人员怎么能迟到?我战战兢兢的敲了门,小心翼翼地说:“老师好!我是邹露,是来报告实习的”。只见老师们对我微微一笑,告诉我实习很累还要经常加班,你还愿意来吗?我点了点头,然后要我在办公室找个空位坐下来熟悉下会同新闻网的业务,他们便讨论起今天的头条是什么?这个标题要怎么起才合适?洒溪那边涨洪水了,谁谁谁赶紧去看看……我心里暗喜:“他们人可真好没为难我,但确实挺忙的。”
第二天,带我的蒋老师我现在亲切的叫他师傅,要我写一个《会同我最牛》的策划,我大概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交给师傅看时,他问怎么能那么快?当我看到最后的成稿时,几乎所有的都被改动,在之后好几次工作时,师傅都叮嘱我不准那么快交稿子,我到现在也算是明白了它并不是我学校里的作业越早交越好,在大学里也许有不少人认为100分和60分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工作中,能达100分就尽量做到完美,每条新闻只有用心做才会有人关注引起共鸣。
紧接着就是开始了《会同我最牛》的实地采访,虽然我在大学读了两年,但不得不承认这次采访是我感觉最真实的。一是亲身体验的真实,二是事情本身的真实。它与学校的区别就是,比如我要去采访一位校长,但在学校因为没有人脉会选择找人来扮演完成任务,而新闻工作中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在“百岁老人”那期采访中,我们下午三点左右顶着大太阳出发,到了日落星满时才归屋,中途走过晃晃悠悠的独木桥长势齐膝的石子路最后到达了山的顶端,因为是第一次采访,当百岁老人的小女儿谈起自己母亲之前的艰难岁月悲从中来眼泪止不住的往外涌,我站在旁边不知所措,师傅在旁边提醒我快点安慰一下,让我缓解一下她的情绪把把注意力从悲伤中走出来,因为这次采访的基调毕竟不是走悲情路线。像这种紧急情况怎么处理平常说再多都是无用的只有真正置身出地才会尤为深刻,那一次采访我很紧张,出镜录了很多次,采访时老担心自己会卡住不知道下个问题要怎么提。当然,这些都只是最开始的时候,20来天的学习如果都还像从前那样便失去了实习的意义所在。最近的一次采访是关于“二胡牛人”,师傅开玩笑的说:“剪片子的时候又看你们聊了好几次天”,很庆幸自己能够初步以“聊”的状态完成采访,即使现在自己身上还有许多弊病需要去改正。
相信不少学新闻的学生都看过柴静的《穹顶之下》,柴静在这个纪录片中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新闻工作人员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记得我看这片子的时候,心中确有泛起涟漪,但还是感觉那神圣的“使命感”对我来说触不可及,直至我采访报道了“会同老农贸市场自来水管爆裂无人维修”的新闻后,那虚幻缥缈的感觉有了一次具象的体验。7月28日,当我和师傅两人提着摄像机走进市场了解自来水管爆裂的情况时,很多市民几乎对我是一种“吼”的状态进行交流,我一下子被拉到这个店门口看化粪池堵了,一下子被拉到对面店门口看停水,我很理解他们太需要我们去帮助的心情,用我们第二次回访时一位商户的话说就是:“感谢会同新闻网,要不是因为你们记者的曝光这条水管再过三年都还修不好’’。在新闻报道后的第二天,相关部门就派人去维修了之前一年多都无人问津的水管,我也切实的体会到了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会同新闻网工作人员的成就感。
在外面跑新闻是快乐的,在办公室里亦如此。
我一直以为在政府上班一般都是不苟言笑的,但会同新闻网的老师们打破了我的偏执看法,杨老师是我们办公室的话题开动机,幽默且严谨,每天早上跟我们唠唠昨天的新闻反响便开启了一天的工作;许老师或许是之前教书的缘故巴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倾注给你,这在我一次配音指导中身有体会;何老师和郑老师就是电影里的暖男会提醒你早点回去吃饭不要跟着加班了……和师傅在办公室里做得最多的就是剪片子,不得不佩服师傅的耐心,每次当我被素材弄得稀里糊涂的时候,他还能有条不紊的继续剪着篇子写着稿,然后用一些小秘诀来吸引我的兴趣。
一点也不想说时间过得真快,但它就是那么的溜走了,舍不得会同新闻网的老师们,因为是实习,所以能够得到不少庇佑,在以后的道路中,我会更加的坚强,把此次的结缘化为前进的动力。
作者:邹露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