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会同我最牛】“神笔”杨云浩和他的竹棍书法

作者:蒋松霖 邹露 编辑:redcloud 2015-08-18 09:43:55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PlayFlv("flash3","https://qx-img.rednet.cn/huitong/upload/video/2015/zhuanti/zhubi.flv"); </script>

(视频时长:6′35″  请缓冲一会儿再看)

文字实录

 

 

【实习记者 邹露】如果给你一段竹竿,你会把它变成什么?也许可以把它刻成一个工艺品,也许可以削成几双筷子,也许可以嵌上笔头变成一支毛笔……可是在我们会同县杨云浩老先生的手里,它却变成了一支可以书写的“神来之笔”。

 

现年70岁的杨云浩,是炮团侗族苗族乡中心场村官舟寨人,当年考上清华大学,却因历史局限未能就读,后默默耕耘在侗乡苗寨教育一线,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杨老先生在工作之余除了潜心写作之外,在书法上也颇有研究。

 

竹笔书法是杨老先生的独门绝技,他潜心于此已有二十多年了,其书写的竹笔字,具有浓淡渐变、虚实互补、枯润更替、动静结合、变化莫测的独特艺术效果,形成了巧拙相间、飘逸灵动、浑厚敦实等多种书风,给予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实习记者 邹露】爷爷您好,您是什么时候用竹笔写字的?

杨云浩写了23年了,这只笔都已经有20多年了。

【实习记者 邹露为什么想用竹棍写字?

【杨云浩】有一次我看见木匠师傅在修屋梁手上戴着墨角用竹片在屋梁上画画写字,我当时看到了为什么我不可以用竹棍来写字呢,于是我回家马上就试了试,效果还不错

 

看着杨老先生现场挥毫,用笔巧妙,过渡自然,可谓精美绝伦,刚柔相济,实在是微妙至极!记者本人也是一名书法爱好者,见过很多书写工具,也尝试过不少,但用竹子书写,却是头一回。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难控制的就是用墨,尤其是在宣纸上,它不像毛笔,可以控制用墨多少,而用竹笔稍不留神,一个字要么太干写不出,要么墨汁一晕开就写花了。记者好奇地尝试了一下,深感难度不小,不得不感叹杨老先生竹笔书法造诣及技巧之高。而要想创作一幅精美的竹笔书法作品,其用笔的材料也特别有讲究。

 

【实习记者 邹露】对笔有什么讲究呢?

【杨云浩】要选择老和嫩的。比较老的竹子物质的分子结构密度大,是用竹根做的,用久了握笔的地方都磨光了,比较嫩的竹笔吸墨多适合于写晕笔,比较老的则适合写枯笔。

【实习记者 邹露】是不是越老的竹笔越好?

【杨云浩】不是的,越老的话就越硬容易把纸戳破,向比较嫩的笔纤维较多则不是那么容易破纸。这是非常有讲究的,写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削笔也特别有讲究,必须削的比较圆滑,如果很粗糙的话也容易把纸戳破。

 

除了用笔有讲究外,对于书写的纸也同样有着更高的要求。杨老先生告诉记者,创作一定得用宣纸,如果太硬的纸就分不出韵枯浓淡,这也正好符合易学中的有阴就有阳,有轻就有重,有浓就有淡,这一最朴实的哲学原理。他建议初学者用毛边纸练习会好一些,而且下面一定要垫上报纸,报纸的吸水性比较好,多余的墨汁不会浸透到桌上,对于书写的版面也会显得更加干净。

 

湖南省书法协会会员、会同书法院副院长梁金生看了杨老先生的竹笔书法后深感震撼,杨老先生将其思想和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其竹笔书法里的篆体可谓独树一帜,为会同书法艺术难得的一块魁宝。

 

【湖南省书法协会会员、会同书法院副院长 梁金生】这幅作品,它的取法是比较高的。一是气韵生动,整个写作过程一气呵成。用心和精神从头到尾,贯穿其中;二是笔法,通过长期训练做到笔法精到。三是整个章法下了功夫。章法里面做到层次分明,浓淡干涩结合,中间的粗放和大小、匀称的结合都达到了和谐和统一。所以这幅作品是我们会同一个了不起的作品。

【书法爱好者 梁洪瑞】今天看到杨老先生的竹笔书法以前都没看到过,堪称“会同一绝”,这样好的作品值得发扬光大,我们这些书法爱好者也应该多学习这方面的技艺。

 

杨老先生虽已是古稀之年,但看上去也不过六十来岁的样子。喜爱文艺的他已著写《半耳翁诗文联存》、《会同名胜赞诗评注》、《100个会同民间故事》等若干书籍。杨老先生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沉浸在他的竹笔书法中,凝结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

 

【实习记者 邹露您身边是否也有奇思妙想和独特才艺的牛人呢?那就赶快拨打我们屏幕下方的栏目热线,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记者 蒋松霖 实习记者 邹露)

 

 

作者:蒋松霖 邹露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