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新闻网5月27日讯(记者 许印文)大地转绿,田水回暖,清晨淡淡的雾霭缠绕着山岭、屋舍、树梢和田园。蒙蒙的细雨滋润着大地,林间不知名的鸟儿与田坝子藏着的蛙儿一同鼓噪着,这是农忙的战鼓,抖动着的愉快节奏正与田间农民小鸡啄米样的俯身动作和蜻蜓点水般的手上功夫相映成趣。
听说,从前我们要在谷种下田后的第四个“卯日”、“辰日”或“午日”举行“开秧门”的仪式。传言鸡狗叫唤预示畜生会把粮食都吃光,所以仪式得选择鸡不鸣,狗不叫的时辰举行。仪式上,家中的掌事人携带糍粑、酒肉、香纸到秧田边致祭秧神,以示感激,并乞求“五谷丰登”,然后众人下田扯秧。这是一个很热闹也很郑重的仪式,小孩子们可以分享到美味的祭品,大人们也会从这一天开始改善伙食至完成整个插秧的时值。
这几天里,每当天色微亮,家里除了留女人料理家务及小一点的孩子,男人们和大一些的孩子就得到田里去扯秧了。女人们会拿出自己最好的手艺,变着法子做出许多美食,来犒慰辛苦的家人。而田里干活的人则要完成大约平均每人100个秧把子的任务。
大孩子们扯秧时,最害怕水中的蚂蝗。蚂蝗是种两头可以吸血的软体动物,这种“吸血鬼”只要附到腿上,很难把它硬扯下来。最初碰到蚂蝗,小孩子会害怕得又哭又叫,大人们则会在边上笑骂:“嗯字嘀胆子细哟,克裤档里张倒算喽!”小孩自然不服,除了时刻提防水里的动静,也慢慢学会像大人一样用泥指轻轻一抠,把那可恶的怪物击到水里。
通常,几家人的育秧田连片在一条山冲冲里,大人们一起扯着“野话”、拉着“八卦”。时间过得很快,效率也很高,上午10点便收工回去吃早饭了。
在上岸回家的路上,上孩子们通常会找个深一些的沟渠,仔细将腿上的泥洗去,因为蚂蟥会不会还趴在腿上,甚至会不会顺着裤腿爬到裤裆里,这是他们最担心的事。而大人们只是过渠时顺腿那么一搅,便大步向家中走去了。
旧时插秧是男人们展示劳动生存能力一个很好的方式,甚至成为一些地方选女婿的一种手段。插秧时,妹子们会注意哪个小伙子插秧速度快,且能横竖成行。听说从前有个妹子看到大丘田里的三叔插秧又快又好,边走边看,一不留神,一脚踏空掉到田里,后来她就发展成了我家三婶了。还听说一大户人家老太太为了给自己找一个能干的女婿,站在田埂上看小伙子们插秧。两小伙硬是杠上了,插完了一个大丘田,也不直立一下身子。熬了一个上午后,一小伙实在顶不住了,一直起身子,“吱嘣”一声,腰折了(民间传说)。
插秧时的规矩较多,先在稻田周围插两行“走边禾”,以便开沟排水。插秧有“退插’’和“走插”两种方式。“退插”,一人一次插5行,向后移退,直到田边,然后返回退插。这种方式多用于山坡小丘田。“走插”又称“走(读jiao)移”或“跑马行”。先由一能手插一笔直的“样行”,然后人分两边,依照“样行’’横插,侧身前进,各插一行,循环往复。有时也采用大循环 的“走插”方法,即插秧人在“样行”两边循环。采用“走插”方法,要求插秧技术相差不大。否则,前者手脚慢了,阻挡后者前进,造成窝工。若前者已经阻挡前进,随后者则要用力拍打前者的脚杆,并大声喊:“打蚂蝗啦!”被打者,无可奈何,只好加快前进。如此你追我赶,工效显然提高。如果因秧苗不够,或窝工造成工效不高,剩有半丘或一角,俗称“带纸斗篷”,插秧人感到极不光彩。后来,慢慢使用“划行器”、 拉绳插秧或分厢插秧,以保证密度。
在插秧在过程中,小孩子们同样一边小心防备着蚂蝗,一边尽量地完成大人们分给了小块任务。他们每插几株就会立起身子看一看直不直,可是不管怎么看,都是歪歪扭扭不成行,大人们会笑着说,“你看你代古喽,细鸭婆进来都要迷路了,耙头都开不过去……”。有时候,因禾苗抓得太久,苗叶有些发软,插到田里后,禾苗叶子四面垂散着,大人们会评价:“像个鬼打伞!”。其实“鸭迷路”也好、“鬼打伞”也罢,大人们都不会在意,因为这些都不会影响禾苗的生长(我记得小时候,我一直担心我插下的禾苗活不了,可是它们都活了下来,而且还结得很好),大人们最担心的是会不会把禾苗插到了踏过的脚眼,那样的话,水位一高,禾苗就浮到水面了。
现在,已记不清有多久没有下田了。这个周末家里插秧,我们还是回去吧……,也许不再需要我下田,也许家里本来已没有再插秧,但是,好像我的根就长在那块田里。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