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刀法
会同新闻网6月1日讯(记者 许印文)“如果都收20多块一个,那老百姓理个发都理不起了,再说我们现在吃饭的钱还是有的……”农贸市场铁桥下“胖子发廊”老板杨建忠的话,平淡得像一杯水,却很能解渴。(“发廊”一词似乎应该深入历史的河中了,老杨说他的这个招牌是23年前请一中的一位老师题写的,那时候“发廊”还是时髦个的词语)
现在街面上随便理个头发,简单水洗吹剪最少15块,多的就不用去说了。但是用老杨的话就是——不是所有的老百姓都剪得起25块钱一个的头发,所以8块理发店生意还不错。老杨说,在农贸市场里边还有5家这样的低价理发店,其中3家是在市场内摆摊的。
小理发店里,夫妻俩很忙碌
这是一间很平民的店子,6平米左右的小店里陈设两把简单的靠椅,一张老沙发,店面后边的空地上搭起一个塑料棚,煤炉子上架着的水锅冒着热气……两夫妻不停地在边上转悠忙碌。这一转就是23年……
老杨说,他住在“小羊火冲”(地名),每天上午九点夫妻俩忙完家务就过来开店,一直要守到晚上9点多,一年到头只在过年的时候休息两三天。店里生意一直很稳定,来这里剪头发的多是学生和六七十岁的老人,平均下来两口子每天可能要剪20多个头发,现在每年收入可能5万左右。
理个头发就喜欢这么简单
当和他聊起自己年轻时候有没有更多的创业理想时,他说,结婚后,开理发店是为了挣钱养家,1块钱一个的头发他们都剪了好多年。当年,每天挣到二三十元,也是很不错的收入。妻子也是喜欢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所以并没有想过要搬到大街上去。后来渐渐发现自己就是这农贸市场一部分,哪天不开店都有种整个农贸市场的人都会排队来理发的担心。老杨说,这二十多年里,他安稳地赚钱,踏实地生活,时间给予了他一门精湛的手艺,他和他的手艺渐渐地在这老农贸市场里老去。
正好自己的头发也有点长了,索性也让老杨帮我理一下头发。老杨是个名副其实的胖子,在没有顾客的时候,总是熊抱着自己胖墩墩的身子半躺在沙发上打盹。可当操上剪子后就像换了个人似的麻利起来。果断干净的推剪,娴熟轻巧的撩剪,无不展示着他20多年练就的手上功夫。最厉害的是剃刀功,刀法简洁伶俐,发际线、脸毛、胡茬……简直像在脸上跳舞,刀刀干净利落。要知道,现在很多理发师都没有扎实的剃刀功夫,所以也很少敢给客人耍刀。而老杨的顾客多是胡子拉茬的老人,这独门功夫也给他赚足了市场。
老杨很善于总结,他说理发得从客人的年龄、职业和头型来定制发型,每一次开剪都是一次创作。而更重要的还是要与客人聊天,不但打发了理发时的无聊,还拉近了距离。
离开理发店,我一直在想,杨建忠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幸福来自哪里?应该来自“不折腾”。
“树挪死、人挪活”,这年代,人们为了所谓的理想,不满意现在的不自己、不满足自己的现在、不珍惜当下的拥有,觉得自己多么有才、多么有能力,反复折腾、乐此不疲。可很多人经多番周折后,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
当然,这种为人生理想的“折腾”,更多时候理解成为了“奋斗”。但是,奋斗的步子不能甩得太大,如果总希望一夜暴富、一朝成名,那前方等待的也许就是原点。杨建忠不折腾,但并不说明他不奋斗。他每天开门营业、热情接待顾客就是在奋斗。他是否有房有车、有多少存款我无法知道,但他和妻子从白手起家到安居乐业,夫妻出入成双、相互关爱,子女长大成人、服务社会,他是成功了的。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