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鸟的飞翔是这样开始的
会同新闻网6月17日讯(记者 何乐川 通讯员 粟深友)夏日里淡蓝色的天空中,流淌着淡淡的云,金色阳光和着微风扫过山上的村子及静谧的田野,斑驳地洒落在身上,舒服惬意的感觉从身体钻进心里。也许正因为这淡淡的色彩,天空显得更高,更远。
林城镇镇溪教学点杨云华老师,就是这么一位让人觉得像淡蓝色天空一样高远而舒服惬意的老师。他用41年的坚守托起了会同山村教育的晴空一角,在镇溪,至少……
不经意间,3岁多的粟杰翔蹭到了杨云华的怀里
投身教育是因对“根”的情意
镇溪位于林城镇中心偏东北地带的群山之中,距县城11公里。一条小溪从云雾缭绕的平天头大山脚钻出,穿过郁郁葱葱的竹木林,跳跃着从村庄腹地流过。乡村区划调整改革之前,镇溪是洒溪乡的一个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600余村民。笔者乘车绕过山间村道的九拐十八弯,来到了镇溪教学点。
镇溪教学点现有学生11人(最大的7岁,最小的3岁),今年59岁的杨云华是这里18年来唯一的老师。
杨云华觉得,他是镇溪农民的儿子,家在这里,亲人在这里,朋友在这里,人生价值也应该在这里,自己不能辜负父老乡亲对他信赖和对教育的期待。1976年,他接过教鞭,在镇溪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41年,由血气方刚到鬓角染霜,他痴心不改、无怨无悔。
我离开,谁再来……
我也想离开,但是我走了谁肯来?
“镇溪小学曾经也热闹非凡,鼎盛时期有100多学生,7名教师,小学5年制时代,还办过初中哩……”说起过去的辉煌,杨云华显得感慨万分。当年,村上为吸引优质师资,留住优秀教师,方便村里孩子上学,对教育非常重视,曾3次择地修建校舍,以求优化资源。
上世纪70年代,领取5块钱每月的工资的他除了上课,还要参加村集体劳动挣工分。还常带半工半读的学生们打桐油籽、摘茶籽为集体创造收益。
后来,分田到户,成家立业,事情似乎越来越多,随着城市打工潮兴起,山外的诱惑也越来越大。
1998年,坚守了23年的杨云华终于盼到了从民办老师正式转为公办教师,这是让他高兴了大半生的喜事。而就在那年,镇溪小学由于生源减少,被削编为农村教学点,同事们都被调整到山外工作去了。
杨云华的“头衔”一下子多了起来,身兼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班主任、保育员、安全员,担负语文、数学、品德、体育各科教学,成了一个“多栖教师”。近几年来,农村学校实行营养午餐,他便又兼任炊事员、营养师、采购员。
杨云华不但是从事多年级、多学科教学工作的“万能老师”,还得是十几二十个孩子的“贴心保姆”。下雨、涨水接送学生,孩子头疼脑热送村卫室,孩子有特殊情况上学放学跟家长捎信、电话联系,寒冬,给学生烤浸湿的鞋袜……这些“平平淡淡”的纷繁“琐事”早已成了杨云华整个教学生活。
“说老实话,我曾多次想过离开,但想到我走了后没人肯来,村里的孩子上学怎么办?他们都太小,去别处读书更加不方便。村里人都乡里乡亲,他们肯把孩子放到这里,那是看得起我,放心我,信任我,我放心不下这些孩子……”杨云华用手抱住扑入他怀里的幼儿班3岁多的孩子粟杰翔沉静地说。
上课时,孩子们清澈得让人心碎的眼神
只要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我就不寂寞
镇溪因地处较偏,好些地方路弯坡陡,平时很少有车可乘,只有赶集时才有一辆面包车跑运输。即使有车,平天头大山脚下的4、5组及原岩头乡瑶丰含金的村民打车还是不方便,城里好几家私人幼儿园想来招生,但实地打探情况后都觉得风险大、不划算。乡村区划调整改革后,孩子到洒口上学也比较远,教学点目前处于隔年招生状态。由于地理交通和杨云华老师工作负责,岩头含金的3个孩子也到镇溪上学,来回18里路。
“一茬又一茬,41年了,最初的学生很多已年过半百了,他们的孩子以及他们孩子的孩子也成为了我的学生,我实在记不得教过多少人了,考上重点大学的也没法统计……”杨云华教过了多少学生,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无法计算的数学题。他说,学生有出息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自己只是一个引路人而已。
杨云华微笑着说:“只要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我就不寂寞。虽然累了点,但做着事日子就容易过,我还能坚持。只是对老婆孩子亏欠了点,老婆几次住院,都没有亲自去照料,愧疚得很,好在他们都理解我,支持我。”
杨云华的多功能室:办公室、保管室、图书室、休息室……
把学生和财产交到杨老师手里,我放心
“把学生和财产交到杨老师手里,我都放心!”据同行的洒溪小学校长伍斌及其他两位老师介绍,98年后,杨云华老师就一个人在教学点工作。
18年来,多年任教复式班,对于教学,杨老师是一把好手,他治学严谨,各科全能,总能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他所任教的科目都是洒溪小学全年级前三名。所教学生好些都考取了研究生,从商、从政也较多,学生杨东旭中南大学毕业后就在俄罗斯工作。
为了搞好教学,这几年暑假他都没闲着,积极参加县里教师培训,学会了使用电脑和远程教学设备,还给孩子们建起一个小图书角。
为给学生做热腾腾的营养午餐,教学时间没时间采购,周日就去城里把一周的菜采购回来放冰箱冷藏,学校冰箱坏了来不及修理,把自家冰箱搬到学校先用上。
为保管好学校财产,远教设备假期就用扁担挑回家,开学时又挑到学校。
镇溪教学点多次被县教育局评为标准化村小,杨云华老师多次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
杨云华最不舍得离开这些孩子们
听说有接班人了,我很高兴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这个点拆是拆不掉了。 听说洒溪中学一个学生在去年农村学校教师定向委培时报的就是镇溪教学点,终于有人来接班了……”临别时,杨云华对记者高兴地说,但明显让我觉得声音里有几许哽咽。
天高云淡,杨云华就像这高远、纯净的天空,而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我在想,杨云华明年就正式退休了,“我走了,谁肯来?”这问题应该不只是在镇溪,我们教育需要太多的杨云华,我们的农村需要太多的杨云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