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新闻网7月25日讯(记者 何乐川) “这可是县委杨书记给我们联系的苗子,看,都长这么高了!”近日,会同县坪村镇铺坪村17组贫困村民龙大臣手扶一株红心猕猴桃苗,开心地说。
“红心猕猴桃市场行情好,成枝力强,结果枝率为85%左右,只要经营好,第三年平均株产大约40-50斤,盛产期亩产可达3000-5000斤,丰产稳产性强。目前,全村种植面积差不多有70来亩。”铺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会同县委办工作人员于东剑介绍,为进一步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产业,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会同县倡导贫困户按照“一丘田、一处园、一片林、一个圈(塘)、一个店(小作坊)、一份流转或股份收入”等“六个一”选择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及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产业项目,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按估算投资成本50%-60%的标准予以扶持,产业帮扶资金扶持额度按本轮扶贫(自建档立卡至国家脱贫验收合格止)人均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分年度拨付。
“一丘田”,人勤地富吃“不愁”
“我已经40多岁了,家里就只我和老母亲两个人,老人家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我右脚有些痛,也不方便出去打工,在县扶贫工作组上门宣传产业扶贫等扶贫知识、扶贫政策时,我就打定主意在家发展生产,争取早日脱贫致富。”龙大臣说,人懒地贫只长草,人勤地富吃不愁,这次“六个一”自选产业项目,他的“一丘田”除了种稻谷、玉米、油菜这些传统项目让吃“不愁”,在自家旱地里也种上了2亩红心猕猴桃。
一丘田:人勤地富吃不愁
“按奖补标准,‘六个一’‘一丘田’中的粮油种植类水稻产业项目,投资成本以每亩650元估算,奖补投资成本的50%-60%,种植一亩水稻可奖补400元;种植一亩玉米预计投资350元,可奖补200元;种油菜跟种玉米一个标准,也是奖补200元一亩;新种一亩魔芋或猕猴桃等水果可奖补1500元。按县里扶持政策,我和老母亲2口人,发展产业本轮可获产业扶持奖补资金4000元,今年在产业发展验收合格情况下,即可到账1000元。”龙大臣直说县里脱贫扶助政策好,做自家事、脱自家贫,县里还给奖补。
“反正有粮食,我还想再养些鸡鸭、喂两头猪,提高粮食利用价值,让穿、用都‘不愁’。再过些时日,给这些苗子修剪修剪,搭上架子,它们就长得更好了。”龙大臣轻轻捏着猕猴桃叶子,仿佛他看到这满树上已结满了香甜的果实。
“一处园”,劳动换得“合家欢”
地灵乡江边村,蓝天白云下一片翠绿的百合园。太阳底下,该村6组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小明戴着斗笠正隐身百合丛中给百合除草。
一处园:百合种植基地
“我种的这些百合,早就有人下定金预订了!”说起他家的百合园,老吴格外来精神。他说,为了脱贫,他们一家人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扶下,积极探索门路,选择发展脱贫产业。2014年,他和儿子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凑了1万元,种了6分地百合。第一年,除去开支,基本没多少收入,但积累了种植经验。第二年,他们试着扩大种植规模,赚了4万元。第三年,规模再大点,当年收入18万。今年是第四个年头,他们家的百合园已从当初的6分地发展到15亩,预计纯收入有二十四五万元左右。
一处园:吴小明验看百合生长情况
“我靠种百合甩掉了贫困帽,明年我们计划把规模扩大到20亩!”吴小明一手托着白皙娇嫩的百合籽,一手指着旁边新整的地块,满脸自豪,“我种的百合籽最大的一蔸有一斤半重。发展产业县里有扶持奖补政策,新开‘一处园’,大田蔬菜奖补500元一亩,设施蔬菜奖补1000元一亩,规定规格钢架大棚奖补3500元一个、水泥骨架大棚2500元一个、简易大棚800元一个,茶叶种植奖补2000元一亩,其它特色种植,也比照成本价合理奖补。一家5口人,产业经过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验收合格,今年就有产业发展扶持奖补资金2500元,产业收益还是自己的。”老吴打开话匣子,那劲头仿佛比七月的烈日还要足。他说,感谢党的政策好,他乐意传授百合种植技术,带领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他还让儿子吴宗光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一片林”,绿色盈盈致富路
贫困户以自己山地入股分红,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收益,还可到种植基地打小工挣钱增加收入。地灵乡江边村“一片林”,为贫困户脱贫一路亮起“绿灯”。
一片林:贫困户在采收钩藤
“我一天在这里可以有80元左右的收入,做半天也有三四十元,老了,外出打工没人要了,家里事也多,还好,我在这片钩藤地里找到了工作,一年可以做三四个月的事,家里的事也照顾到了。”江边村钩藤种植基地,石茂英等人正在帮助采收钩藤,利用闲暇日子也能为家里增加收入出份力,66岁的石茂英对屋门口这份相对自由的工作感到满意。
一片林:采收的钩藤
“产业扶贫,不仅发展产业的人得了实惠,也给其他贫困群众带来了实惠。”江边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兴昌介绍,该村400余亩钩藤种植基地,80%的土地通过贫困户以土地入股或土地流转的形式而来,已产生经济效益的有300多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材钩藤,适应性强,易管理,茎枝长了就可以剪枝晾晒,枝叶剪了还可以再长,一般一年采收一次,经济寿命较长,干燥的带钩茎枝可卖到三十多元一斤。按县里“一片林”产业发展扶持奖补政策,中药材种植奖补1500元一亩,杉木林新造和楠竹林低改均奖补300元一亩,油茶低改奖补500元一亩,食用竹笋低改奖补800元一亩,花卉苗木种植奖补2000至4000元一亩。奖补政策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信心。
“一个圈”,脱贫路上干劲“牛”
“别说牛肉,就是我们家牛圈里的牛屎,一年也能卖个千把块钱!”地灵乡江边村12组55岁的王作武一边赶牛,一边说,他和弟弟王作俊两家合伙一起养了24头黄牛,因为都是生态养殖,不但牛肉好卖,连牛粪,村上种百合、种红心柚的那些种植户都争着要,王作武语气里满是从脱贫走向致富的“牛气”。
一个圈:王作武的黄牛养殖基地
王作武兄弟两家都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按扶贫政策,申请了产业发展小额扶贫贴息信贷,发展黄牛养殖,现已成功脱贫。“去年,我们卖了7头牛,平均合算8000元一头,一年下来养牛收入就有五六万元。”王作武说。
“县里对发展养殖脱贫的扶持力度大,养猪、牛、羊、兔、鱼、鳅、虾这些都有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都奖补种苗费。养猪奖补500元一头,养牛奖补2000元一头,养羊奖补180元一只,种兔奖补100元一只、商业兔奖补20元一只,养鱼、鳅、虾奖补2000元一亩,鸡鸭养上50只、鹅养上20只都有奖补,其它特种养殖比照成本价合理确定奖补标准。”王作武说,他计划趁着扶贫好政策,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对养的黄牛进行品种改良,早日致富。
“一个店”,请你喝杯“脱贫酒”
杨友生,金子岩侗族苗族乡长寨联合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路上,他利用自己酿酒专长,在自家开了个制酒小作坊,“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他烧制的米酒质量好,乡亲们打酒都是直接上门,他家俨然成为村里的“土茅台”小卖部。
一个作坊:杨友生的米酒坊(吴鹏摄)
“我们乡里人都爱喝米酒,现在我们这些贫困户个个都争着脱贫,下地干活,喝点米酒浑身来劲,冬天喝点还驱寒。家里常烧些酒卖,一来方便了乡邻,二来自己也增加了收入,把家里种的粮食进行了经济转化,一举几得。”杨友生说。
“新开一个店或一家小作坊,县里也按本轮扶持人均不超过2000元的标准分年度奖补。”长寨联合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马良田介绍,杨友生不仅种了2亩蓝莓,造了200亩林,种了30亩地,养了5头猪,“六个一”产业项目几乎样样都来,喝了他酿造的米酒仿佛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干劲。正因为他好学、肯钻、肯干,2015年就脱了贫。
“一份流转或股份收入”:坐地生财当老板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会同“六个一”自主选择产业发展项目还特地为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的贫困户量身定制了一条增收路径,鼓励贫困户将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或以土地入股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即可获得一定经济收入。
此外,按县里扶持政策,对贫困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且土地流转期在1年以上的,扶贫部门按每年每亩稻田150元、旱地60元、林地30元的标准予以奖补,扶持年限不超过3年。
脱贫致富“喜洋洋”
“扶贫政策扶勤不扶懒。扶贫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致富能手走,致富能手带着贫困人口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六个一’自选产业项目发展,贫困户们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自己实际选择发展项目,做的是自家的事,验收合格还可以领奖补钱,贫困户按有关规定申请的产业发展小额扶贫信贷照样贴息。产业发展成功、进一步形成规模,最终长期受益的还是贫困农户自己。”县扶贫办负责人说,通过实施自选产业“六个一”,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杠杆作用,变农户“要我做”为“我要做”、“我想做”,不但调动了全县广大贫困农户自主发展、主动脱贫的积极性,分散了投资风险,增强了内生发展动力,还有利于村里扶贫产业一村一品的形成及特色化、规模化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相适应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形成示范基地;同时,使每个有劳动能力和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一项以上自主发展的产业。
据了解,目前会同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都找到了适合助力脱贫的产业发展项目,积极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递交了产业扶贫项目申报表。今年,会同计划实现18000人脱贫、50个贫困村摘帽出列。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