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通讯员 屈啸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中国制造大省湖南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湖南省委省政府抢抓“危”中之“机”,积极主动作为,着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转型升级,奋力在中部崛起中书写新篇章、开创新局面。
“机器换人”为复工复产助力
被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赞“这里藏有中国工业未来的蓝图”的三一集团18号厂房,在疫情发生后“跑”出了生产“加速度”。车间负责人介绍,目前,18号厂房每天下线混凝土泵车20多台,下线速度缩短至50分钟。
“机器多,干劲足,产量高。”18号厂房率先在行业内启动“灯塔工厂”建设,初步完成了智能化升级,车间整体效率提升30%。产能提升,效益见涨。4月份,三一集团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1%。
当许多企业受困于疫情影响之时,长沙市健科电子有限公司2月初即已加足马力生产。走在生产车间参观走廊上,听不到制造企业惯有的机器轰鸣声。SMT(表面组装技术)车间,3条SMT自动生产线,一线员工总共只有8个人。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3月份订单达到4000万元,创下公司成立17年来最好单月业绩。
全国日用陶瓷行业龙头企业华联集团旗下玉祥瓷业有限公司,从复工第一天开始就是满负荷生产。自动化生产线唱主角,1.26万平方米的智能制造车间里,原来需要全厂400人完成的工作,压缩到了200人,人均使用面积达到63平方米,日产量达4万件。
“聪明”的工厂实现“精准”的复工,成为疫情期间三湘大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机器换人”既为企业复工复产缓解了用工压力,也筑起了安全屏障。一批拥有智能化技术、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企业,在疫情期间率先突围,迅速恢复产能,智能制造的优势充分显现。
智能化的成果,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赢得先机,也为其他行业抗疫复工提供“利器”。
园区里,“5G无人配送车”将包裹、盒饭送到园区一家家公司楼下,扫码即可取件、取餐,复工复产畅享“云便利”;公共场所中,具备自动测温、问询、消毒以及智能刷脸记录、疫情报警等功能的防疫机器人,守好门、把好关。
经受住疫情冲击,最大限度释放产能,尽可能降低疫情对工业经济的影响。统计显示,一季度我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比1至2月的降幅收窄5.3个百分点。透过工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可见,4月份,我省工业用电量增长12.2%,创近12个月以来最高增幅,复工复产扩面提速,工业经济加速回暖。
湖南复工复产率位居全国前列,获得中央调研组的高度肯定。据省工信厅调度,到4月下旬,全省规模工业企业复工率、员工到岗率都保持在99%以上,接近往年正常水平。
“湖南智造”为产业升级提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以集体名义提出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长株潭创建国家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整体提升湖南制造业发展水平,为中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创建国家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湖南有基础,有信心,也有底气。
贯彻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为目标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成立由省长担任组长的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制造强省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明确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专项行动。
16家企业列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7个项目获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化和新模式专项,湖南的试点示范和专项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二,长沙市的国家智能制造项目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近年来,“湖南智造”硕果累累,厚积薄发。
当地时间5月5日上午8时,随着机械轰鸣声响起,直径达10.88米的“胜利号”大盾构机在中国铁建莫斯科地铁第三换乘环线东段大盾构项目枫叶大道站工区始发。“只用35天时间就完成了大盾构机的组装并保证如期始发,这的确是一场胜利。”莫斯科市副市长博奇卡廖夫如是说。
“胜利号”大盾构机产自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二产业园。这里拥有18条盾构机生产线,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盾构机生产制造基地。
一季度,工程机械企业订单不断,这与我省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浪潮,积极转型升级、强链补链密不可分。
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列车、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全国首辆5G技术控制的新能源公交车……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时代电动等企业的“黑科技”,频频吸引世界的目光。
既有“高大上”,也有“小而美”。打火机、小五金、箱包等,是邵东市的传统特色产业。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打造的轻工行业智能装备“双创”共享平台,研发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帮助企业改变传统手工生产模式,五金工具表面打磨装备效率是人工的2.1倍,高效钳子打磨设备效率提升1.8倍,有效解决了当地传统产业效率低、招工难、成本高等难题。
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电工电器、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新材料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在智能化改造中加快转型升级,积累了智能制造新经验,形成了智能制造湖南模式。
智能制造落地生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排名全国第四位;高加工度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和16.3%,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8、8个百分点。涌现出了装备制造、材料两个万亿产业和先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11个工业千亿产业。
抢抓机遇为区域经济赋能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在某种程度上,今年的疫情也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觉醒”。湘火炬智创系统分公司是“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去年交付了5条智能生产线,今年即将交付的生产线就有5条,近期还陆续接到了10余条生产线订单。“这个时候最先搭上先进技术、越早完成智能化改造的企业,就越能抢占先机。”公司副总经理孙强说。
眼下,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正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设施,助力实现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提升。
长沙优力电驱动系统有限公司从事电动车用动力锂电池系统研发,2018年接入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打造出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和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全新商业模式。“在这个行业,我们已从三四年前的亏损者变成了盈利者。”公司CEO王烁博说。
为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早在2018年12月,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全面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和生态构建。
目前,全省已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近100个,线上注册企业用户超4.7万户;开发工业互联网App 1万多个,已推动20多万户中小企业“上云”、5000多户中小企业“上(工业互联网)平台”。
“每一次危机都会引发新的产业和技术变革。”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新基建”奔涌而来,我省制造业正热情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先机。
借助5G、AI等技术,三一集团开发3D视觉识别功能,18号厂房的机器人自动抓取、拼装和焊接零件,精度达到正负0.5毫米。
山河智能正在铺排建设5G和智能化设备的基础设施,将5G技术与生产制造的各环节、各版块进行深度融合,为产品研发、品质管控、市场营销、服务售后等全流程带来变革。
湖南湘江新区打造基于5G-V2X车路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如今的长沙,与北京和深圳一起,名列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城市百强榜前3名。
至3月底,全省已建设并开通5G基站4000多个,全年计划建设2万个,届时可实现14个市州主城区、少量重点县城核心城区连续覆盖,工程机械、钢铁、汽车等支柱产业都有望受益。
《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今年初已出台,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聚焦七项主要任务,实施十大重点工程,争取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进入全国前10强,突破2.5万亿元。
当智能制造遇上“新基建”风口,湖南抢抓新机遇,蓄积新动能,必将乘势而上。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编辑: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