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报国,让科学家精神恒远流传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湖南日报评论员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凝聚起精神动能。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为了中国的核潜艇,黄旭华隐“功”埋名三十载,从志在必得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为探索宇宙奥秘,南仁东终生报国不言悔,打造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为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护,陈薇“繁霜尽是心头血”,为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奠定基础……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每一项历史性成就,都是科学家前赴后继、矢志报国的结果。把个人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科技工作者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敢于创造、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的根本途径。无数个昼夜,上万次测试,从几十万行代码里“揪”出那个不起眼的“问题变量”,才有如今称为“国之利器”的“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给地球“做CT”的何继善院士,曾发现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大胆突破并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调动和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精神,鼓励他们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定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拓展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广度和深度。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90后”袁隆平裤腿沾满泥水,成功培育高产杂交稻,重重稻浪筑起粮食安全根基;文石林这位半辈子守护、改良土壤的“科学农夫”,让衡阳红壤实验站成为中国唯一深入红壤腹地、建站时间最长的农业科研前哨。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这些年,我省超级计算机、磁浮技术、北斗卫星等一批科技成果的取得,都是科学家及其团队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呕心沥血苦干出来的。前路越是难行,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惟有坚持不懈、苦战实干,方能达到目标、赢得未来。
没有全社会的悉心培育,科学家精神难以拔节生长。当我们期待科学家甘于“板凳坐得十年冷”,不盲目追逐热点、随意变换方向,也应给予他们“数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当我们希望科研回归本真、心无旁骛,不要把精力浪费到争待遇、抢帽子上,同样要在考核中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当我们寄望所有科技工作者在专业上一丝不苟,也要相信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直接干预。尊重科技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科研管理规律,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更加适应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厚植科学家精神,培育更多问鼎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家。
“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钟扬教授留下的不仅是植物的种子,更是在公众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科学家倾其一生,进行着突破边界的探索,释放出人格的魅力,吸引着更多人敲击科学的大门。从娃娃抓起,培养起、引导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我们就能拥有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让科技事业后继有人。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站在国家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身处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散发光芒,创造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更大业绩。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