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丨扶贫投入“节节高” 脱贫攻坚“粮草足”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郭勇雄 编辑:曾文英 2020-10-20 07:32:04

■ 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

■ 切实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

——习近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郭勇雄

决胜脱贫攻坚,“粮草军需”要先行。

2014年,精准扶贫大幕开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力书写精准扶贫的精彩“答卷”。全省财政、金融系统闻令而动,多渠道引“活水”,精准“滴灌”助脱贫。

7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年年加码,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全省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握指成拳”助力脱贫攻坚;银信部门推进金融扶贫,金融“活水”润泽贫困乡村。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全省上下精打细算,集中财力“打硬仗”,为脱贫攻坚源源不断提供“粮草军需”。

(10月11日,龙山县洛塔乡梭洛村,果农在千亩锥栗园将锥栗装车外运。2018年起,长沙市天心区对口帮扶该乡,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种植了群众能长期受益的锥栗3000余亩,惠及300多户农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0余户)。目前,大部分锥栗已经挂果受益。 曾祥辉 摄)

脱贫攻坚战,资金投入是保障。省财政厅厅长石建辉称,对湖南而言,坚决打赢这场“硬仗”,财力保障要筑牢后盾。

湖南是贫困大省,全省51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682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重,财政投入压力大。

面对巨大压力,省财政提出过“紧日子”,努力压减其他开支,确保扶贫投入连年递增。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112亿元,对比2013年增长近5倍。

7年来,全省财政对专项扶贫资金优先安排,政策优先保障,资金投入总量达488亿元。

专项扶贫资金年年递增,财力性转移支付向贫困县倾斜,积极筹措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省财政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全力服务脱贫攻坚大局。

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财政投入压力也不断加大。而财政涉农资金分散使用,“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效益难免打折扣。省财政厅科研所所长钟荣华形象地说,精准扶贫要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如果资金分散使用,引水、放水、用水环节多,容易出现“肠梗阻”,“精准滴灌”或将无水可灌。

2016年下半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湖南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赋予51个贫困县资金使用的自主权。

多渠道“引水”。在20项中央财政涉农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对省级相关部门管理的目标接近、投入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近的19项涉农资金进行统筹整合,实行“先切块、后分配”,各项资金切块安排到贫困县的比例不得低于55%。

以省为主建立资金“引水”机制,以县为主搭建资金整合使用“放水”平台,通过“联渠引水”到县,化“零钱”为“整钱”,构建“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整”出大格局,“扶”出新成效。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全省51个贫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41亿元,累计安排项目超过10万个。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平江,整合资金逾20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150多个,贫困村水电路改造升级,旧貌换新颜。财政部驻平江定点扶贫队员兼副县长杨宇称,资金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

财政资金筑牢后盾,金融扶贫引来“活水”。

针对贫困户发展生产贷款难,湖南推出了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的扶贫小额信贷,为贫困户提供“三年期限、5万元以下、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全额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破除资金短缺“瓶颈”。

2015年至今年9月,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77.81亿元,浇灌产业之花,带动60余万贫困户稳定脱贫。

(10月10日,城步苗族自治县蒋坊乡竹联村千亩猕猴桃基地,脱贫户在采摘猕猴桃。近年,该县积极引导贫困户以资金、土地等入股专业合作社,壮大猕猴桃产业,让贫困户通过种植、务工、分红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目前,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扩大到7300余亩,带动了12个乡镇的1560多户群众稳定脱贫。 严钦龙 阳望春 摄影报道)

金秋时节,秋色宜人,瓜果飘香。

走进凤凰县新场镇大坡村,山坡上的刺葡萄园映入眼帘。村民杨胜跑满心欢喜地说:“扶贫产业结出‘金果果’,今年刺葡萄又丰收了。”

2013年起,村支两委决定发展刺葡萄,带动村民脱贫。第二年,落实精准扶贫政策,贫困户发展刺葡萄每亩补贴800元,全村很快发展到1000多亩。

村里成立宏旺野生葡萄专业合作社,申请扶贫资金50万元,家家葡萄园装上避雨棚,丰产有保障,每亩毛收入1万元左右。贫困户杨胜跑发展刺葡萄15亩,不仅脱贫摘帽,还脱单盖新房,日子过得美滋滋。

“精准扶贫政策好,精准‘滴灌’暖民心。”村会计杨满花告诉记者,过去立项扶持需要层层上报,像村里的刺葡萄基地规模小,很难拿到补贴。如今,专项扶贫资金拨到村,发展脱贫产业自己定。

推进精准扶贫,不仅要“子弹充足”,还要“弹无虚发”。

为了把资金用对用好,省财政对统筹整合的资金,最大限度下放审批权,实行资金使用、项目审批、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管理、监管责任“六到县”,真正做到“一个龙头放水”。

近几年,邵阳市坚持扶贫规划引领,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根据脱贫攻坚规划,结合年度减贫目标,区分轻重缓急安排项目资金,逐一落实。

邵阳县的油茶、隆回的金银花、洞口的雪峰蜜橘、新宁的崀山脐橙、城步的奶牛、邵东的黄花菜、武冈的铜鹅、新邵的玉竹……全市每年投入扶贫资金逾10亿元,由各县市区自主安排项目和资金,改扩建高标准基地30万亩,带动20多万贫困户脱贫。

为确保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用得好”,省扶贫办与银信部门共推产融结合。麻阳苗族自治县江口墟镇田家湾村30个贫困户贷款150万元,流转50亩土地种植冬木耳,户均年增收1.2万元。

资金针对贫困户贷,跟着产业项目走。宜章县天塘镇竹梓塘村肖问兵等5个贫困户用信贷资金抱团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福鹅、脐橙等产业,年纯收入达100多万元。

7年来,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全省发展茶业、水果、油茶、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基地400多万亩,新增生猪、黑山羊、黄牛等养殖类产业8000多万头,60余万个贫困农户、180余万贫困人口稳稳走上脱贫路。

(10月13日,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蚕种孵化中心,养殖户在给蚕宝宝投喂桑叶。近年,该县蚕桑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模式,让农民通过养蚕走上致富路。夯卡村有48户192人参与种桑养蚕,其中贫困户23户,今年预计人均增收1200元。 湖南日报记者田超 通讯员吴东林 摄影报道)

扶贫资金既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也是精准扶贫的“助推剂”。

扶贫资金量大,加之点多、面广、线长,如何管好、用好这宝贵的资金?全省编紧制度的“笼子”,扎密管理的“篱笆”,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规范和有效运行。

完善扶贫资金公示制度。全面公开扶贫资金方面的政策文件、管理制度、资金分配等信息,并督促贫困县公开涉农资金来源、用途和项目建设等信息,确保整合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加强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省市县建成上线操作使用监控平台,强化对扶贫资金安排、下达、绩效目标的监控预警功能,实时追踪监控每一笔资金运转。

对扶贫项目,资金要洒“及时雨”。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处长张利武称,以往发现某一笔扶贫资金支出进度慢,却无法快速核查出它滞留在哪一层级哪个部门。如今,经办人员只需打开电脑,几分钟便可查到哪笔资金在哪个环节滞留。

“系统不仅全程可记录、可追溯,并且是对内公开透明,各层级各部门可随时进入,自上而下查看资金运行及管理情况。”省财政厅绩效管理处处长龚次元表示,一方面,这将有效防止扶贫资金违规使用;另一方面,也将推动各主管部门参与扶贫资金监管。

近几年,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委托第三方机构,每年对各县市区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进行评估核查,重点核查扶贫资金支出进度、资金闲置等情况,发现并督查县市区整改问题100多个。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省财政加强扶贫资金绩效管理,对工作较差的20个县市区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先进县市区在扶贫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近4年共安排奖励资金4.6亿元。

省财政还创新扶贫补助到户资金发放制度,由原来惠农补贴“一卡通”发放升级为“两卡两折”,即将扶贫补贴资金使用单独的卡折进行发放,让贫困户对到手的每一笔钱都明明白白。

“扶贫款按时打到卡上,什么时间发的,标准多少,清清楚楚。”桑植县上洞街乡院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向左涛告诉记者,每次打款都有手机短信提醒,党和政府为老百姓想得真周到。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郭勇雄

编辑:曾文英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