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奋斗吧,我的乡亲! ——湖南省永顺县杨木村脱贫乡亲札记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戴海文 编辑:田依林 2020-10-20 14:45:00

杨木村航拍图。

向胜龙在林下培育的黄精种苗。

彭超文正在制作诱蜂桶短视频。

杨木村放养的黑猪。

2018年4月18日,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的伟大号召,受湖南省委网信办室务会的委派,我入驻湘西一个偏远的深度贫困村——永顺县杨木村,担任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驻村以来的800多个日夜里,我和队员们用心用情用力为村民们做了不少实事,党建引领、基本保障、产业发展、网络扶贫“四驾马车”同步发力,给这个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在这个新时代“上山下乡”精神的感召下,在这个干群同心戮力脱贫攻坚的征程中,我也无时无刻不为老百姓朴实、勤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所教育。

“黄精”兄弟

“戴队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批黄精种苗卖了三万八。”收到货款后,向胜荣兴高采烈地告诉我。

看到他一脸兴奋的神情,我不禁想起2018年刚到村里时他那充满失落、神情黯然的模样……

驻村伊始,我为帮助村民发展什么产业犯了愁。搞养殖易发病、风险高,种植业周期长、见效慢,必须找出一条老百姓容易做、有收益,又能适应市场、可持续的路子来。我和队员们一边入户走访调研,征求村民的意见,一边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农作物的长势。

走到向胜荣、向胜龙两兄弟家时,被他们屋子周边种的一片像姜一样的植物吸引住了,便与他们攀谈起来。

“这个叫野生姜,书名叫黄精,是一种中药材。”他们给我介绍道。

“你们种了多少年了?好种吗?收益怎么样?”我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也问出了他们的辛酸往事。

向胜荣原来在湖北做生意,可近年来生意不好做,连本带利赔了个精光,还欠了不少债。在湖北时,他看到市场上有卖黄精的,想起老家大山里也有野生的,便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到山里挖野黄精卖。

向胜龙当过兵,退伍后回到老家务农。刚回村里时也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可发展产业没有本钱,大山里交通又非常不便,有了东西也出不去。好不容易找了个媳妇,没过几年,实在受不了山里的苦日子,抛下老母亲和幼小的儿子,狠心走了。倔强的胜龙一个人带着老人小孩,暗下决心,一定要混出个样子来。

兄弟俩都看到了黄精的潜在价值,便一起上山挖掘野黄精,再栽到屋子附近的林子里,到了冬天把种籽摘下来,琢磨人工驯化的方法,发展循环种植。

我眼前顿时一亮,既然山里有野生的,说明这个地方适合黄精生长。我请来省林科院的专家实地考察,又到南国药都调研市场供需情况。通过反复调研,发现黄精具有喜阴生长、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不易腐烂、抗风险性强,可食药两用、市场需求大,易于人工驯化、可循环发展等优点。杨木村山林众多,且多为猛洞河畔的岩土,疏松湿润,非常适合黄精生长。确定了思路,我给向氏两兄弟打气,发展他们作产业带头人,争取资金扶持,在全村发展了450亩黄精与枞树、油茶、猕猴桃等套种。一名在外地务工的村民闻讯赶回来,开垦了10余亩山林套种黄精,他的算盘打得很精:“在外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在山里多种点黄精,也不耽误打工,好比存了个绿色银行。”

可是黄精属长期作物,块茎种植的要3-5年成材,种籽驯化的要5-7年。这个期间没有收入,怎么生存?着实难倒了两兄弟。

种下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我请来记者对向氏兄弟作了个专访,杨木村发展黄精产业的消息在红网播发以后,不少人慕名而来。郴州一家农村合作社主动找上门来,想购买种籽、学习种植技术。我鼓动他们果断出手,及时变现,并且瞄准市场,向培育种苗、循环种植、产品加工多面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2019年,两兄弟卖黄精种苗收获了近30万元,慢产业打出了快节奏。如今,和湖南松龄堂联合打造的黄精饮片已经上市,“黄精”兄弟的名号更加响亮了,来给胜龙提亲的媒人也多了……

土家根雕传人

一天入户走访,迎面碰上一个一身迷彩、全副“武装”——头戴迷彩帽,身穿迷彩衣,揣一把柴刀,扎一付绑腿——的小伙子。这不是彭超文吗?我还专程到他务工的长沙公司去走访过,工资每月好几千元。怎么回来了呢?

“你不是在长沙打工吗?”我问道。

“今年准备回家来干,老婆刚生小孩,在外面不好管。”看上去小彭并不像失业的样子,反而充满了自信。

小彭二十出头,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体弱多病,还有一个弟弟,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挑起了照顾全家的担子。

“那你回家准备干什么?有什么路子赚钱养家吗?”

“不怕呢,我会根雕,有手艺。”

彭超文给我讲起了他的想法。原来他从小就跟着外公长大,学了一身根雕本领。他外公叫向发所,隔壁村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但精通山里的活儿,是方圆十里出了名的木匠,已经85岁了,身体还健朗得很,经常做些木艺雕刻。

“做根雕首先要选好材,把握好五个字:老、烂、空、连、鼓。”小彭给我娓娓道来。山里的老树桩子很多,但不是每个树桩都能用,选对了桩子,才能做成好的摆件,客户才会喜欢。从长沙回来后,他弄齐了所需家当,全身迷彩,扎紧绑腿,是为了防蜂子和蚊虫,柴刀既可以防蛇,也用来挖老树桩子。自此,他开始了每天爬山岭、下天坑的征程,搜寻废弃了的老树桩。“我发现了不少好桩子,但一下子也用不了那么多,便挖回家栽好养起来,将来慢慢做。”

利用在外打工的业余时间,小彭还练就了一手绝活——打磨。一个又老又烂、毫不起眼的空木桩,到了他手里,先用水泡,再晒干,然后进行十几道工序的打磨,不仅可以现出树木的原始纹理,还可以打磨得充满光泽。他还告诉我,在制作摆件和根雕时,从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都是利用纯天然的老桩,进行百分之百的手工打磨和雕刻,做出来的东西纯然天成、倍受喜欢。他给我展示已经做好的摆件,有的金黄、有的红亮,颇具品味。

由于制作的物件自然禀赋好,小彭在长沙交了几个好朋友,可以帮着推销。我鼓励他:“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你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展电商,扩大销路。”为了帮助村民发展网络经济,省委网信办室务会利用举办网络文化节的契机,指导有关平台在村里举办了“星辰网红学院·杨木村网红计划”专题活动。小彭的积极性很高,学习能力也很强,跟着驻村的网红老师学习拍摄短视频和直播技术。他坚持每天自拍自编自播,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乡村网红”,粉丝量与日俱增。他告诉我,作品在网上的点击率已经千万+,粉丝也有14万+了。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贫穷,只有永恒的奋斗。有了一颗上进的心,何愁找不到致富路呢?我经常浏览小彭的抖音短视频,也似乎看到了他充满光明的未来。

“双结合”能手

“老彭,下来歇会,逮根烟。”

一天走访,看到龙道组彭平一个人在修烤烟棚,汗流浃背,我喊他下来聊会天,顺便休息一下。

“怎么一个人修?不请人帮忙呢?”我问他。

“农村人有的是力气,自己能做,省点钱呗。”彭平一脸憨笑。

“今年烟叶长势好不好?”

“雨水太多了,高湿高温,坏了不少,收成要减少很多。不过,我早有准备,产业双结合,收入还是能保证。”老彭坐下来,和我细细说起来。原来,烤烟需要轮种,去年种烟的地肥力差了,就用来种玉米、辣椒,今年他又新开了15亩荒坡用来种烟,还养了30头黑猪,玉米做饲料,猪粪做肥料,发展循环经济,尽管汛情有些影响,15亩烤烟收成可能只有几万元,但黑猪弥补了损失,最大的一头可以卖到7000元。

“干这么多产业,不累吗?”老彭已经五十出头了,只有两口子在家劳作,要养一个80多岁的老母亲,还要带3个孙子。听他说做了这么多产业,我不禁有点吃惊。

“累?农村人不晓得累呢,只要有巴子力气,累点算什么。”老彭吸口烟,嘿嘿地笑着,“现在党的政策好,工作队这么帮我们,自己更要肯干嘞。”

人扶地,地富人。只要人不负地,地终不会负人。如今,在工作队的帮扶和老彭的带动下,在村的乡亲们家家户户都养了黑猪、种了黄精和玉米,其中4户养猪大户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成了村民脱贫的支柱产业。

正所谓:

屋檐底下传党声,

岩壳地里种黄精,

奋斗换来致富路,

乡村网红创造营。

如今,猛洞河畔正描绘着一幅村美民强的壮丽画卷……

(作者系湖南省委网信办一级调研员,驻湘西永顺县芙蓉镇杨木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戴海文

编辑:田依林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