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十载不老红色收藏情——记“湖南好人”杨吉生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唐家兴 2021-10-20 10:01:08

五十载不老红色收藏情

——记“湖南好人·最美革命文物保护传承者”杨吉生

记者 补秀梅

“这个箱子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用过的医务箱,相当珍贵。”8月24日,在鹤城区七旬老人杨吉生的家中,他向记者介绍起他珍藏的一件件“宝贝”。杨吉生是一位民间文物收藏家,痴迷红色收藏五十多年,他常说:“红色收藏值得做一辈子”。

为了红色收藏倾尽一切

“受父亲和姑父的影响,我很早就开始收藏革命文物。”杨吉生出生于革命家庭,父亲是黄埔军校二期毕业生,姑父谌鸿章曾是湘西地下共产党最高负责人。两人都给他播下红色的种子,留下了一些珍贵的红色文物,这也成为杨吉生走上红色文物收藏之路的最重要原因。

因为父亲去世得早,杨吉生从9岁开始学艺,从油漆工、木工、绘画工到泥工,“只要是能干的,什么都搞”。“从十几岁在外打工开始爱好收藏”,杨吉生说,去到北方后他接触到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他一边做事打工,一边收藏的“瘾”也越来越大,“只要听说哪里有,都不顾一切去找”。1982年,杨吉生回到怀化做建材、油漆生意,还开办了油漆学习班。“赚的钱都用来收集东西,亲人阻止都阻止不了了。”杨吉生说。

“对我来说,每件都是宝贝。”只要来到杨吉生的家中,每个人都会为眼前这玲琅满目的革命文物而惊叹。一套116平方米的房子,除去厨房、卫生间和一间卧室,包括客厅和室内过道在内的其他空间,摆满了杨吉生的藏品。放眼望去,密密麻麻,乱中有序,红军长征、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不同时期的文物,分区而放。当记者问起如何休息时,杨吉生笑着指向身下坐着的沙发说道:“睡这习惯了,我还不习惯睡床了。”

2006年,在一次搬运货物时,杨吉生腿被砸伤,落下了四级残疾,但他收藏的脚步仍未停下。“没有钱就想办法借钱,只要把东西收回来。”杨吉生说,为了收藏文物,他走遍大江南北,“基本上全国各地都跑遍了”。2015年,为了收一批珍贵的文物,他将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后来房子收回来了,儿子为我还了10来万的利息。”杨吉生说道。50多年来,杨吉生已经收藏近3万件文物,花费上千万元。

“这东西收一件,也许就再找不到第二件。”近些年来,随着杨吉生在收藏界的名气越来越大,有很多文物贩子出高价购买杨吉生的藏品,但他都一一拒绝。“2019年,有人出价2700万,把我的文物全部打包带走,再没钱我也不舍得卖东西,我想留给怀化人民。”杨吉生说。为了收藏红色文物,杨吉生用尽了毕生的积蓄,但他从不后悔。

文物的最好归属是博物馆

行路难、跑空路、抬高价、文物持有者本人不愿卖等等,杨吉生这么多年的收藏路充满艰辛。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有朋友告诉杨吉生在芷江萝卜田乡有位老红军有不少文物,因为那天已经没有班车,他们两人靠双脚行夜路去到目的地。“那个时候就一点点月光,晚上找不到路就在山上打转,快天亮才走到那里。”杨吉生说。十来年前,在收一个写有“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字样的箱子时,杨吉生穿的军大衣遗失,又因买票难,他在火车上过了年,成为他印象最深的记忆。

来到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杨吉生告诉记者,这里有他无偿捐献的2000余件红色文物。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手中这些文物的传承成为杨吉生最着急的事情。2019年2月,鹤城区人武部牵头筹划建设区国防教育中心。这是一个集红色文物展陈、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于一体的展览平台。杨吉生在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便积极与他们取得联系,将珍藏的文物捐出,供人们免费参观。2020年4月2日,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正式开馆,聘请杨吉生为红色文物馆荣誉馆长兼讲解员。目前他已讲解了100余场次,受众15000人。“这些东西留给后人是很珍贵的,将东西放在这里展示,就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受到教育。”杨吉生说。

随着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杨吉生的“宝贝”们有了更多用武之地。近年来,杨吉生免费捐赠红色文物5000余件,用于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等7家纪念馆展出。“我的梦想是在怀化开办一个红色博物馆,让这些无比珍贵的红色文物有个好归属,真正发挥出红色教育的作用,为党、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杨吉生如是说。

来源:怀化新闻网

编辑:唐家兴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会同新闻网首页